| 中国·宿州 China Suzhou | 地区简介 | 宿州市地处安徽省北部,是淮北平原上的一个座历史文化古城和新兴工业城市。全市现有29个乡(镇)、8个街道、808个行政村;土地面积2850平方公里。
宿州市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在2000年以上。周朝时始称为宿国。秦置县,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开通济渠(汴水),在宿境建甬桥。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以甬桥为治所,设宿州、辖符离、虹、蕲、临涣4县。以后千余年间均为州、县治所。1948年11月宿城解放,1950年分设宿县和宿城市。1953年撤市并为宿县。1979年,以宿县城关镇为主设宿州市。1992年11月县、市合并为新的宿州市。
宿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西通中原,东近洪泽,南接蚌埠,北临徐州,自古就有“跨汴阻淮,信江北一要地”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符离北部山口还有“符离塞”、“百战道”之称。公元前209年,这里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此后,宿地“久成戎马之郊”战事频仍。1948年11月,在决定中国历史命运的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首克宿城,切断徐州、蚌埠之间的联系,阻黄维兵团于双堆集并歼灭之,为淮海战役的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宿州市“地处襟要”,自古就被称为“枕徐豫而控江淮之郡”。目前,水陆交通条件日益完善。京沪铁路纵穿南北,境内有11个车站;符夹、青芦2条铁路支线贯穿中部;公路以宿城为中心,以206国道、601省道为主,通往本省及全国各地;新汴河横贯东西,上下设3个码头,可通洪泽、达长江,构成了便利的陆、海、河联运网络。
宿州市属黄淮平原的一部分,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年均降雨量为908.5毫米,无霜期210天左右,极为适于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宿州市矿藏分布众多,主要有煤、铁、磷以及瓷土、大理石、白云石、花岗石、辉光岩等。其中煤岩储量达60亿吨,约占整个淮北煤炭储量的75%,正在形成以宿州城区为中心的新矿区。其它矿藏主要分布在北部山区。褚兰的南山、黄泥沟等处还出产名砚材——乐石,《尚书》中所谓“泗滨浮罄”即是。
宿州市名特优产品较多。其中驰名国内外的符离集烧鸡,已有近百年历史,主要以当地麻鸡作原料,佐以十三味中药材,进行精心制作而成,色、香、味、形俱佳。产于夹沟镇疃寺的“香稻米”久负盛名,素有“一家煮饭十家香,十家煮饭香满庄”之美誉,曾作为贡品献于宫廷。另有夹沟大紫红芋、高滩萝卜、柏山石榴、天然槐蜜等均为风格独特的食中佳味。宿地盛产中药材,现已查明的植物药材,主要有宿半夏、板兰根、王枣子、青鹳草等61科174种;动物药材,主要有鸡内金、蟾蜍、宿蝎等27种,其中宿蝎、宿半夏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
建国初期,宿州市工农业生产基础都比较薄弱。为了有效地开发自然资源,繁荣地方经济,从1984年开始,以发 展生产力和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富市富民奔小康为目标,宿州市确立了“以种植业为主体,以养殖业和加工业为两翼”,促进地方经济腾飞的发展战略,逐步实现种养加一条龙,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格局。多年来,宿州市先后被列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在平原绿化、农田水利、乡村道路、菜蓝子工程等方面多次蝉联国家、省、地先进,1990年被列入全国粮油百强县、全省粮油棉八强县行列。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第4名,还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市”的光荣称号。宿州市正逐步发展成为以煤炭工业为主,食品、轻纺、机械等轻重工业并重的中等规模综合性城市和城乡一体化多功能中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