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高雄 China Kaohsiung | 地区简介 | 高雄位于台湾岛的西南部,是台湾最大的港口,也是全省仅次于台北市的第二大城市。1979年7月,高雄市改制成为与台湾省、台北市平行的直辖市,下辖11个区,全市面积154平方公里,人口 137万。
高雄市地处嘉南平原与屏东平原之间,面临台湾海峡南口,这里全年长夏无冬,一派热带风光,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高雄港内水不扬波,巨轮进出频繁,是世界十大港口之一。高雄市内工厂林立,爱河横穿市区,海陆交通都非常发达,被称为台湾的“南大门”。
高雄市原名“打鼓”、“打狗”,也称“西港”。最先开拓高雄的是明朝都督俞大猷。到17世纪初,高雄的渔业日趋发达,贸易日益昌盛,与祖国大陆间的往来频繁,逐渐成为台湾西部海岸的最佳停泊港。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后,在台南设“承天府”,下辖“天兴”、“万年”二县,万年县县治就在现今的高雄市。郑成功实行屯田制,广拓垦区,今高雄市后劲、右冲、左营、前峰、前镇等地均有当时设镇屯垦的遗迹。这些地名就是以当时屯垦的部队番号命名的,这是高雄开发史上的重要一页。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政府在台南设台湾府,下辖台湾、凤山,诸罗三县。凤山县治设于兴隆庄(今高雄市左营旧城)。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知县刘光泗筑凤山县土城,后因战乱被毁。清道光四年(1824),福建巡抚刘尔准巡视兴隆庄,据众议奏准重修旧县城,现在的左营旧城即为当年所建。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殖民者为便于掠夺台湾的物产资源和军事需要,先后扩建高雄港,将纵贯铁路修筑到高雄,并铺设高雄至屏东的支线,修筑的环岛公路也经过高雄,还在高雄建立了机械修理、化学等工厂,使高雄成为台湾南部的物产集散中心、工业和军事重镇。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回祖国怀抱,高雄市成为当时的省辖市之一。以后随着高雄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加,高雄市被列为与台北市平级的 “院辖市”。
高雄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均取自高雄县境内的澄清湖。澄清湖位于市中心东部约6公里的乌松乡境内,初名“大贝湖”、“大碑湖”。1940年在这里修建了给水厂,利用引水渠道将高屏溪的河水储于湖中,并敷设了至高雄市内的输水管道。现在澄清湖总面积375万平方米,湖区水域面积为103万平方米,湖水澄碧,晶莹若镜,分为水源区、风景区和游乐区三部分。其水源区是台湾省自来水公司的蓄水库,担负高雄市和高雄县部分地区的供水任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