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新竹 China Hsinchu | 地区简介 | 新竹市位于台湾岛的西北部沿海,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省泉州市遥遥相望。
新竹是台湾北部开发最早的地方,历史上为台湾北部经济、文化重镇之一。 1982年升格为省辖市。现在是全省高科技工业最发达的城市。
新竹市地处新竹平原的南部,背依竹南丘陵,西临台湾海峡,其余三面为新竹县所环绕,北距台北市78公里,南距台中市83公里,该市辖有18个区,全市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33万,是台湾省闽南人和客家人杂居的地方之一。
新竹市旧称“竹堑城”,原属平埔族的竹堑社。郑成功收复台湾后,部下王世杰获准开发竹堑,隶属当时的天兴县。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改天兴县为诸罗县,雍正元年(1723),从清罗县中划出彰化县,增设淡水厅,设淡水厅于竹堑堡。在其周围植竹、建楼,辟四门。道光六年(1826),进行改建,砌石,建炮台。竹堑城是台湾北部最早建筑的城池,比台北城还早50余年。城池虽略小,却高大而坚固。光绪元年,废淡水厅,改设台北府,下辖淡水、新竹、宜兰三县,竹堑城改为新竹城,成为新竹县县治。日本占领台湾期间,改设新竹州,并在这里建立了台湾北部最早的机器制糖业。至1945年台湾光复后,新竹市即为省辖市之一。1950年全省调整行政区划时,新竹市降格为新竹县县辖市。1982年7月,新竹市重新升格为省辖市,并将原来新竹县所辖的香山乡划归新竹市,全市面积由原来的49平方公里扩大到现在的105平方公里。
新竹市开发较早,不但农业生产发达,而且工业发展较早。最早建立的工业是采油业、制糖业和食品加工业。当地居民早在清末就已采石油用以点灯照明,现在紧邻新竹市的头份镇,是全省仅次于高雄的炼油基地。
新竹市由经过该市的纵贯铁路分割成两个不同的区域。铁路以西是旧市区,全市90%以上的工商企业、古迹集中在旧市区。铁路以东是新市区,集中了全市的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分布着以理工科为主的“清华’与“交通”两所大学,还有全省的工业科学技术研究院、食品工业研究所、精密仪器发展中心、天然瓦斯(天然气)研究院等文教学术研究单位。1980年12月正式设立的全省第一个“科学工业园区”,位于东区的南隅,占地面积2100万平方米,地跨新竹县竹东镇一部分。科学工业园区以引进高科技工业,生产高科技产品为目的,除电讯、电子计算机、精密电子、精密机械等被该省确定为策略性的工业以外,还包括生物技术、能源、材料、自动化及光电等全省急需的重点科技研究项目,以及对经济、军事有影响的工业等。整个园区由工业区、教育研究区,商业服务区、住宅区和园林区等组成。用十年分三期建成。目前园区建立的厂家已达150余家,形成了集成电路、电脑及周边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技术等六大产业,成为带动台湾整个高科技工业的主力。新竹科学工业园区被称为是台湾的“硅谷“,新竹市因此有“科技城”之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