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信阳 China Xinyang | 地区简介 | 信阳市是河南省最南部的一个城市,位于大别山、桐柏山结合部,豫鄂两省交界处,南襟全楚,北屏中原,扼楚豫之咽,被称为河南省的南大门。全市总面积222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22平方公里。人口28.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1.8万。全市辖4个乡、5个办事处和3个管理区。
信阳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800多年。公元前872年,西周晚期,周宣王封姜方伯为申伯侯于此地,故信阳市又称“申城”。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地隶南阳郡,为义阳乡,曹魏时设置义阳郡。晋、南北朝改设司州、义州、申州。隋唐又复义阳郡。北宋始称信阳。元初改为府,后改称信阳州,明清仍沿例设州,后改信阳县,1949年4月1日信阳解放,即置市。市境内古文化遗址众多,如市郊“南山嘴”裴李岗文化、三里店鲍家山商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长台关的楚王城遗址等。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播放的《东方红》乐曲,即为长台关楚墓出土的编钟所奏。历史典故“亡羊补牢”即出于长台关楚王城。
信阳市位居江淮之间,属北亚热带向北温带过渡地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无霜期277天,降雨量1117毫米。市区附近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为主,主要有珍珠岩、膨润土、沸石、莹石、蛇纹石等,储量大,品位高;信阳盛产大米,并有茶叶,中华猕猴桃、板栗、元鱼、鳝鱼等丰富的土特产,信阳也由此被誉为“鱼米之乡”、河南的“小江南”。享有盛誉的信阳毛尖茶,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唐代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即将信阳划为全国八大茶区之一。宋代苏东坡赞誉“淮南茶信阳第一”。信阳毛尖以其“条索紧细,白毫满披,汤清色绿,香高浓郁”的风格和消食去腻、提神醒脑、防衰抗癌的作用而蜚声海内外,1915年信阳毛尖参展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近几年多次被评为国家金奖。
信阳市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交通、通讯发达,供水供电充足。信阳市是鄂豫皖三省交界处较大范围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处于郑州、合肥、武汉三大工业城市交叉的中心地带,在长江经济开发带和陇海、兰新经济开发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为国家甲类开放城市。京广铁路穿市而过,南北过往的各次列车均在此停留。国道107线和312线交叉穿越市区,筹建中的宁西铁路和京广高速公路均穿越市区,宁西线在这里与京广线纵横交汇,北望陇海,南接汉丹,东西分别与京九、焦枝铁路相接,交通四通八达,将使信阳市成为我国东西部过渡地带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信阳市现已建成4.2万门程控电话,可直接沟通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无线寻呼、移动电话、磁卡电话和传真等通讯,方便快捷,邮电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信阳与国内外交往的距离。作为信阳市供水水源的南湾湖,储水量达16.4亿立方米,为市区提供了优质充足的供水,现城市日供水能力达15万吨。信阳市供电能力实力雄厚,现有装机容量为17.5万千瓦,国家投资近40亿元的120万千瓦信阳大电厂正在建设中。城市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信阳市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阳市坚持走“工业立市”之路,工业发展速度很快,现拥有乡办以上工业企业299个,其中国有工业企业81个,预算内工业企业30个,大中型工业企业37个,初步形成以机械电子、化工、医药、轻工纺织和粮油食品加工等行业为支柱产业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产品千余种,主要产品有柴油机、光学仪器、特种车辆、榨油机、轴承、高低压电器、内燃机配件、木工机械、建材设备、纺织机械、扬声器、烧碱、农药、造纸、麻纺、粮食加工、肉类加工、酿酒、罐头等,有110多种产品获国家和省部优产品称号。
信阳市作为鄂、豫、皖三省交界较大的客货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商业市场繁荣,流通活跃。全市各类商业网点4075个,其中国有和集体商业企业671个,大中型商场12个,各类综合、专业批发市场33个。
近几年来,信阳市以举办“信阳茶叶节”为契机,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广交朋友。目前,44个国内外投资项目已开始运转,引进三资企业28个,采取多种方式嫁接改造企业25户,实际利用外资额达5000余万美元。近年来信阳市加强了与国内外城市的友好关系,与日本冈山县新见市和以色列阿什凯隆市缔结为友好城市,与美国格里利市开展了友好交往,与武汉青山区、山东临沂市、海南琼海市、贵州安顺市等八个市(区)结为友好市区,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了驻外办事机构,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交往关系。 | |